聚合国内IT技术精华文章,分享IT技术精华,帮助IT从业人士成长

浙报转身 黎叔入局

2013-12-23 13:45 浏览: 2303617 次 我要评论(354 条) 字号:

2013年纸媒行业的资本市场,还是发生了几件比较大的事件,比如下半年粤传媒对上海香榭丽的并购,耗资4.5亿。上半年浙报并购边锋浩方,更是32亿之巨。国庆后上海解放和文新两大报业集团合并成立上海报业集团,到了年尾的今天,江湖上一直在盛传的一件事,终于尘埃落定:黎瑞刚的“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CMC)将接手浙报在财新集团上的股份,他作为新的财新传媒集团董事长,在12月19日,财新峰会上做闭幕致辞,宣告正式入局。

财新旗下《新世纪》周刊的刊号也将转移到上海。

到目前为止,还有几件相对细节一点的事,尚属于“流言”阶段。

其一、浙报基本上转让出持有的全部股权。这也许和刊号有关。但可以确定的是,即便浙报在这轮交易未全部退出,在不久的未来也会全部退出。其中,产生了流言一:浙报在这桩交易中获利2-3倍。

其二、流言二,谢力将出任财新总经理(或总裁之类)。目前财新总裁为吴传晖。

其三、财新事实上的旗帜人物胡舒立被外媒《商业周刊》称为中国财经界最危险的女人,有不少人认为浙报当初不得已才接下这个所谓“烫手山芋”,接手后事实上财新也一直未曾贡献利润,以至于浙报集团旗下浙报传媒上市,财新并未装入上市资产,还一度在浙江产权交易所上挂牌部分股权出让。其后腾讯入股。黎瑞刚出身上海媒体人,上海媒体一贯有“谨小慎微安全第一”风格,与财经系风格或格格不入。于是有了流言三:黎胡作为两个同样强势的人物,未来也容易产生冲突。

这些流言有些不太重要,比如流言一所提及的,这个流言并没有太多的外部效应。有些则比较重要,比如流言二,则可能会涉及到未来财新经营层面的问题,而流言三,属于很重要,事关整个财新未来大局与定位。

早年胡舒立携财经大批骨干创办财新时,一度刊号和投资人分属两个地方。投资人浙报自然在浙江,刊号则在海南,历经一段时间后,才予以统一。此番财新腾挪至CMC旗下,据我了解,刊号将归属世纪出版集团,浙报全退的可能性超过基本退,是一次性解决。至于浙报到底赚了多少,一来不得而知(财新从来没进入过上市公司浙报传媒资产),二来其实真得不太重要。稍微简单分析一下,浙报初入股时,以4000万获得40%股权,在12年年中腾讯入股时,财新估值已经翻了1-2倍。此番转让,获利2-3倍也属正常。

财新一直被视为“大气类”媒体,财新每年年会请的嘉宾都是一行三会(央行、银证保监会)的头面人物,旗下《新世纪》杂志一贯喜欢聚焦影响产业格局、政策走向的大事,间或会涉及社会大事件——从经济商业角度切入,比如电信内幕交易报道、高铁腐败报道、达芬奇家具报道等。

财新在中国媒体界其实作风比较另类,它和其它媒体合作不多,就连官方微博,都有严格规矩:不转发其它媒体微博。至于财新网,更是清一色原创内容,从不做转载之类——这两点,和它的竞争对手财经,无论是财经的官微还是官网,大相径庭。财经网其实是外包团队做的。

其实财新也一直在谋求一些突破。比如办会这件事,财新一名负责经营的高层就和我聊过心得。在他看来,媒体办会虽然早已有之且层出不穷,但办会的思路大部分是错的:完全应客户要求办会。会议其实也是一种媒体,完全按照赞助商要求办会,会导致这个“媒体”没有任何品牌,而且复制性差,与办一本全软文媒体没什么差别——会议总要大量植入赞助商要求的内容,比如赞助商老总上去讲一个小时自吹自擂的话。

国外的TED走的是另外一条路线:将会议办出品牌来,赞助商可以赞助,但不得干涉会议内容,就像媒体广告商可以投放广告,但不得干涉媒体内容一样。他的看法是:基于国情,应该走中间道路,赞助商可以提要求,但需要双方妥协达成一致,植入内容要少,而且不能过于商业化。他曾向我举例:他很欢迎汽车商派出一名设计师讲讲他们的汽车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但他并不欢迎汽车商派出一个老总吹嘘自家的汽车。

但财新还在做另外一些试验性质的事,它办了一个子站:Enjoy(雅趣),力图定位到消费这一环,而且也开始考虑和其它媒体或内容生产个体进行合作和转载。这位高层还曾经问过我,能不能在Enjoy上卖有机农产品?虽然只是提了一个问题,但已经可以说明,财新的经营层面,并不只是局限于过往的一些广告。在杂志《新世纪》上,也出现了标注明显的商业策划专题,比如他们刚刚close了一个与三星合作的项目。在所谓全媒体领域,财新不仅涉足视频,也涉足音频,目前就已经推出了至少两档节目:《目击者》、《开聊》。

谢力来自于SMG旗下第一财经,是黎瑞刚过去的得力部下。关于他会出任财新总经理的消息,凤凰财经亦有报道。但吴传晖作为财经财新两个媒体的经营层面最高负责人,和胡舒立一直配合默契。财新初始创立,也得益于吴传晖力挺胡舒立。同样经历过财经财新两个媒体的人告诉我,当年一批骨干下定决心离开财经追随胡舒立,与吴传晖大有关联。

或许会存在这样一个可能:谢力作为投资人代表出任副董事长,而吴传晖继续她的总裁、总经理。谢吴二人的配合,其实就和第三个流言密切相关。事实上,这起转让,核心就在这里:黎胡配能走多远。
黎瑞刚一直相当欣赏胡舒立——这句话应该不是台面上说说的,反过来,后者也欣赏前者。双方的接洽已久,甚至可以久远之财新传媒刚刚创立,华人文化基金也刚刚成立不久之时。

有消息说,彼时,黎瑞刚即做出承诺,舒立什么时候需要钱,他都愿意投。也许因为财新对上海保守舆论环境的担忧,此事一度被搁置, 直到今年4月谈判重启。

而这年前后却已正值传媒寒冬,新媒体转型难以突破,浙报集团已有负担感。财新一位高层说,胡黎组合这可能是最好的一个组合。这话包含着多层意思:胡舒立在专业主义上的坚守,以及大胆泼辣的内容制作,在中国,的确很少有商业组织敢于接盘——去岁腾讯在其总编辑陈菊红的运作下,也只是参股了事。胡舒立和她的财新,需要一个能理解他们的投资者,而且还能有一定能力为他们保驾护航的,老实讲一句,放眼中国,黎瑞刚与大量国有资本作为LP的50亿规模之巨的华人文化基金(CMC)恐怕真是不二人选。

华人文化基金前有投资《中国好声音》制作团队的成功经营案例,上有黎瑞刚的官方信任,双方的结合也可以有各自的政治和经济资源的结盟。

但不得不说一句,财经的成功,与当时的外部环境是分不开的:其一、相对而言财经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有较大的言论空间,这是一个其它媒体无法获取的优势;其二、互联网在彼时并未如今天般深入到大众的生活中。时至今日,财经昔年的辉煌经验,已经无法复制,黎瑞刚对财新的具体经营运作介入会更深一些,这会对财新经营形成压力。而经营上的压力,是否又会传递到内容制作部门,比如要克制住一些负面报道。

在我个人看来,胡舒立一直是个有底线的资深媒体人,她那条底线在于:当对整个社会有重大影响的财经事件,只要政治上风险不大,她一定会要求内容部门进行报道。这条底线黎瑞刚不去突破,黎胡搭档就能一直走下去。中间可能会磕磕碰碰,但总体方向上就不会出现激烈冲突,乃至于财经昔年故事重演。至于经营上的一些妥协,胡舒立可能会退让。比如说,财新从来不制作商业榜单、评选商业领袖,这种妥协,不是不可能的。

财新传媒,是我个人最为尊敬的中国媒体之一,从情感上而言,我希望这家媒体能够基本固守住既有的风范与调性,从商业上而言,我希望它能走出转型之路,毕竟,即便在今天,它依然是中国传媒的一面大旗。

最后顺便提一句,大概在半个月前,我问一名财新的基层员工,如何看待黎瑞刚入局一事。她的看法是:一是不清楚,二是如果确然,是好事,也许,待遇会提升一些吧?:)

—— 钛媒体 供稿 ——

转载说明:
1、本博客文字,除特别注明外,均为本人原创,可以自由转载,谢绝长微博形式转载;
2、转载时请注明本人大名,魏武挥,不是魏武辉,不要搞错。
3、转载时请保留此段:本文由扯氮集博主魏武挥原创撰写,欢迎于微信/网易云阅读/腾讯新闻客户端中搜索ItTalks以订阅公众账号,或于搜狐新闻客户端科技频道订阅“魏武挥”


Copyleft © 2013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关注我的微博
欢迎 订阅我的微信公众账号:ittalks
欢迎 于搜狐新闻客户端中订阅“魏武挥”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我也要评论

发表评论

*

* (保密)

Ctrl+Enter 快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