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国内IT技术精华文章,分享IT技术精华,帮助IT从业人士成长

谈谈足球青训、中国教育以及工程师培养

2013-12-12 16:15 浏览: 640783 次 我要评论(0 条) 字号:

谈谈足球青训、中国教育以及工程师培养

我从98年世界杯就开始看球了,从最早国内的申花球迷,到后来长期看英超诸强的足球、西甲双雄的足球,我也算是一介有一点儿球龄的老球迷。一直以来我很想说一说关于足球青训的话题,今年在莫耶斯带领下的曼联,球踢得无比难看,比赛输得体无完肤,我觉得我找到了一个契机。比赛看得多了,也就不那么容易激动,看球更加理性。和许许多多竞技运动一样,你无法准确预测一场比赛的结果,但是长此以往的比赛分析下来,能看得到许多问题,孰强孰弱一目了然。虽说曼联的比赛我几乎一场不落,但是看看国内论坛上的帖子,骂战是从来都不可避免的,但是对弗格森的盲目的个人崇拜和神化已经到了一个简直无可救药的地步了。我相信很多曼联球迷和我一样,对于神奇的弗格森92班底颇为怀念,其中最富天赋当属斯科尔斯、吉格斯和贝克汉姆;相较而言,看看这两年曼联一线队还存在的青训球员,鲁尼算是半个曼联青训、半个埃弗顿青训产品,纯正的曼联青训,也就维尔贝克、克莱维利这两人,外加今年新冒出来的贾努扎伊(此人还尚年轻,严格说需等足够年龄后才可判定属于哪家俱乐部的青训),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我们却不断看到优秀的年轻人因为得不到一线队机会离开了曼联,比如好几年前的G·罗西,不久前转投尤文图斯的博格巴。

再想想英格兰国家队的没落。事实上英格兰国家队的成绩这二十年来一直也说不上好,只是最近几年呈现一个急速下坠的趋势。包括费迪南德、内维尔等人都抱怨过整个英格兰的青训苗子后继无人。在现代足球演进的同时,英超成为了最激烈、最快,也是身体对抗最强的联赛,吸引了最多的球迷。然而,本土球员一方面缺少天然的人球合一的基础技术训练,过早地接受了哪些充斥着落后足球文化的战术和超强的身体训练,这些东西也逐渐成为了英格兰各俱乐部青年队选拔人才的重要参看标准。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个身材魁梧或是速度出众的糙哥,连高球都停不下来,连基本的传球都到不了位;在一方面由于商业化严重,外籍球员和战绩要求的打压,一些身体略单薄一些但是技术出众的年轻人根本得不到比赛的锻炼。最早的英式足球被认为是成功的,这没错,但是足球理念也需要发展,英格兰足球文化如此根深蒂固,要发展变得如此缓慢而困难。

转头看看拉玛西亚青训营。我虽然不喜欢西甲的运作模式,两家豪门,其他俱乐部陪着玩,却从来无法真正持续形成群雄竞争的局面;但是无可否认,拉玛西亚青训营世界上最好的青训营,没有之一。夏天蒂亚戈的出走,其实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中场中路堆积了哈维、伊涅斯塔、法布雷加斯的巴萨一线队出现在年轻队员面前的时候,出走确实是一条获取更多上场机会的好路子,更何况去了一家同为豪门的拜仁。这些一线队的中场球员都源于巴萨青训,都是世界级的球星,于是把自己的未来之星逼走了,仅仅是因为竞争过于激烈,这一样值得骄傲。另一方面,巴萨对于自己足球哲学的坚持和追随一样值得尊敬。在我们回想起曼联的比赛风格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想到边路传中和快速反击,但是我们也能听到许许多多的说法;然而说起巴萨,几乎所有的人都具备一样的观点,球场空间的利用、流畅的短距离传接球和高压逼抢,这样的足球风格是从各级青年队就坚持下来的。在巴萨足球哲学的指导下,青年队人才选拔也更注重人球合一的技巧,用克鲁伊夫的话来说,“我们从来不看重球员的身体素质,我们也从不在16岁之前给球员灌输战术,我们永远追求孩子们对足球的控制能力”。这也是11岁只有1.40米的梅西得以在试训后留下来的原因。我们看到世界足球的潮流已经逐渐朝着巴萨的足球理念倾斜了,但是青训呢,还远没有,尤其对于英格兰俱乐部的青训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好,跳出足球青训,来到中国的教育模式上。我本人也是一个中国教育模式的体验者和受害者。它最大的问题在于两点,一个是统一标准,严重扼杀孩子的创造能力;另一个则是知识的过度灌输。

我们可以找出无数例子来证明传统教育对于创造能力的扼杀。以前我还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做得其实不错,等到高中大学的阶段我们才需要大大改进,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中国教育做得最差其实就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部分。当统一的答案和授课模式被广泛采纳,就只剩下“听课 -> 思考 -> 提出答案 -> 听老师的标准答案 -> 老师解释标准答案为何正确”这样的过程了。所有科目以文科科目为甚,文科科目以阅读理解为甚。比如,只要是名人说过的写过的,都变得如此有理,没理的标答会千方百计让它有理。你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在考试中不可以发表不同意见,最后大家都成为了考试的奴隶。

对于知识的过度灌输,要找这样的例子也举不胜举。尤其是那些疯狂的理科竞赛,那些让学生提前接纳掌握的技巧。学生们都很痛苦,从一个对某一科目颇有兴趣的人变成一个真正全面发展的庸才。对于同年龄的孩子,中国的孩子普遍掌握的知识要多过其他国家的孩子好几倍,但是他们还没学会做人,他们还没学会独立,除了被动灌输,他们也还没有学会怎么真正去“寻找”和“学习”知识。在读书期间,我一直都痛恨英语,从来都算不上喜欢数学,这两门科目的成绩一直在“过得去”和“过不去”之间徘徊,反倒是到了工作以后,我逐渐喜欢上了它们;对于理、化、生,以前我的成绩算不错,但是也直到工作以后,我才去主动买一些它们的书籍来看,经常看得入迷……这实在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

对于近日讨论得沸沸扬扬的高考要减少英语考试分数比重,乃至取消英语考试的事情,我想说这么两点。首先对于中国教育的改革,虽说实在是刻不容缓,但我们也不可能指望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场革命,如此的缓慢推进好歹也是在尝试和往好的地方前进,就目前而言,倘若有机会给孩子们进行基础教育,有条件的应当考虑选择比中国传统教育更好的教育环境。其次就英语本身来说,也许它的确没有语文和数学那么重要,但是对于许多研究性质的、创造性的工作来说,它无疑是最基础的工具;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未来的工作和英语的瓜葛实在太小。如果要我选择减少科目比重,我宁可多砍掉一些理科和文科特有的科目,还有政治之类的洗脑课,论基础科目的重要性而言,英语比它们重要多了。

最后还是回到软件工程师培养的问题上来,我们能从上面的事情得到一些联想和体会的。首先,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软件的,我觉得至少大多数人不适合(参见文章《“你不适合做程序员”》)。其次,对于软件工程师来说,英语是必不可少的,少了它就少了一个基础而强大的工具(参见《程序员学英语》)。再次,结合基础教育,工程师的数学基础一定要好,数学问题是一切工科难解问题的归途,而其它问题都不会是多么难解的问题,这是我逐渐体会到的。最后,在基础完备的条件下,唯有尽量多地去参与和经历,去面对和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套在一个研究的象牙塔里面),才能真正做好“工程”。

比对足球青训,企业对工程师的培养也是具备独特风格的。时间长了,什么样的公司就会打上什么样的烙印,让人才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譬如一家做基础设施的公司就可以培养出一些C++大牛来。另外一个维度看,有的公司不注重培养人,而是用钱快速地到处挖人,这也能成功,就如同英超曼城等几家暴发户一样;而有的公司也可以提供对于毕业大学生的培养计划,甚至和高校有密切合作,这样的模式和那些著名的足坛青训营如出一辙。

想起中国教育,对于创造力的扼杀和知识的灌输,这样造成的后果可以说在这个行业里依然肆虐。就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同事和我讲的,有许许多多人是属于“知识型”的人才,他们可能阅历广泛,可能知识丰富,但是就是非常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听起来很牛的样子,给一个具体问题就卡壳……这不正是中国传统教育带来的问题吗?这样的问题兴许还会持续很多年。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我也要评论

发表评论

*

* (保密)

Ctrl+Enter 快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