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伟,实验室2001级博士生,金海教授回国后的第一批学生,在实验室期间一直从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的研究工作。2005-2008年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美国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计算机科学学院、美国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从事信息安全研究。2009年加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现为信息安全专业建设负责人、智能地学信息处理省重点实验室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安全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智能物联网与大数据安全实验室主任。 2006年美国拉斯维加斯Strip大街 应实验室公众号“穿过丛林”之邀,任伟老师回忆起在实验室的个人经历,兴趣盎然的和大家分享了一些“趣闻”和“野史”,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初 识我加入到实验室可以说是机缘巧合。记得在2001年春考博士时(那个时候需要参加湖北省统一组织的笔试),我报考的是计算机软件理论专业,导师是时任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的卢炎生教授,等笔试通过参加面试的时候,发现有个非常年轻帅气的老师面试我(那就是金海老师,那个时候我还不认识金老师)。后来等到9月入学的时候,卢老师告诉我金老师刚从国外回来,急需博士生,问我是否愿意转到金老师那边,因为我博士生考试中专业课“离散数学”考分比较高,就选中了我。就这样,我就转到了金老师的课题组。所以我虽然是金老师的学生,但我又不是计算机体系结构专业的,就是这个原因。记得当年同时转来的还有吴松、邹德清、邵志远,大家都成为了金老师的第一批学生。吴松因为转来时是博士二年级,于是成为了大师兄。见 证由于入学较早,我见证了实验室的不断壮大。2001年秋,金老师回国成立实验室,虽然学校提供了很多的配套,但依然可以说是百废待兴、白手起家。实验室几经变迁,最初是在学校南二门对面的科技楼上(属于校外了),当时金老师做集群计算(Cluster Computing),成立了Turbo Grid(拓锐)团队,它可以说是国内最早做集群计算的团队。后来金老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教育部ChinaGrid项目,实验室搬到南一楼602办公,之后又迁往四楼西南角一块较大的区域,直到我博士毕业(后来又迁往东五楼,那是后话了)。当时,金老师办公室是从学生实验室里隔出来的一个小单间,可以说老师和学生是随时在一起的,随时可以交流。金老师管理博士生以人为本、充满关爱。我当时的情况比较特殊,在读博期间还兼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的讲师,有繁重的授课任务,需要讲授3门专业课(人工智能、计算机前沿、离散数学),而且授课地点是在阅马场的中南财大校区,而不是在茶山刘的中南政法校区,每天从关山到阅马场单程就需要一个半小时。那个时候没有地铁,没有私家车,只有公汽。与此同时我还需要完成华科的修课学分,面临很大的困难。金老师没有要求我在实验室的工作时间,要我自主管理,但同时还是给我安排了机位和PC(那个年代PC很贵,接近1万元一台),这种安排让我至今想起来依然十分感动。金老师对待学生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挥自身兴趣和特点,这种态度在我从事高校教师20多年的经历中也深受影响。金老师课题偏系统和代码层面,需要进行系统底层实现和实验,而我本身由于兼课时间有限,所以进展一直不好。后来和金老师商量,提出将课题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特色相结合,选定了一个非常新的方向——网络取证。这可以说是在国内第一批做这个方向的,当时有篇论文作为5篇报告之一,在北京警察学院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计算机取证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还有一篇论文发表在Taylor Francis出版社的一个计算机取证为主题的期刊的创刊号上,并收到了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期刊的首次开辟的一个计算机取证专题的审稿邀请。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我也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