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国内IT技术精华文章,分享IT技术精华,帮助IT从业人士成长

读采铜《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2016-05-23 21:30 浏览: 816779 次 我要评论(0 条) 字号:

该书不是采铜简单的知乎问答的一个合集,而是经过了大量重新梳理和系统化,体现了一定的整体架构和脉络。如果和刘未鹏的《暗时间》对比,两本书各有自己的优势,不能说哪本就一定比另外一本好, 对于《暗时间》则更多偏从技术和逻辑思维架构下的方法论实证,而该书则更多偏心理学角度和少量逻辑思维下的方法论引证。从可理解性和受众面来讲,这本书很多道理讲的更加简单易懂,有更广的作者受众面。

首先对该书做一个总评,简单叙述如下:

1. 各种名言和案例场景的引证太多,但是很多引证本身缺少自我实证的展开,同时在太多引证的情况下本身会影响到整个内容在阅读过程中的完整性和线索。

2. 该书整体的框架性问题,整体框架还是比较完整,从时间-计划-行动-思维几个角度进行展开,相互之间形成一些动态线索和静态联系,整体分类还是偏完整。如果从我个人来重新理解该书内容和框架的话,应该是包括了三个核心方面的内容:

a.时间管理线:收集-》计划-》行动-》复盘-》持续迭代

b.思维和解决问题方法论:问题定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复盘-》持续迭代

可以看到该书基本也是围绕上述三条线进行了阐述,同时增加了自我心智模式方面的内容(当然很多人会理解这部分为鸡汤)。从这个角度来说,整体框架是还可以优化和进一步体系化,但是就该书当前整体框架,整体感觉已经相当不错。再次强调下关于思维类的书籍是相当难写的,没有真正写过是很难真正理解要完成一本体系化的书作者需要付出的努力。

3. 书里面提到的类似 半衰期,图层工作法,悬置模式,心流等诸多内容都相当有参考意义,从个人角度这部分内容引起我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也和原有自我思考的内容进一步印证,进一步梳理自我的方法论。

4. 该书不少地方会给人一种意犹未尽地感觉,即给出的思路和道理都对, 也有不少引证,但是缺少实证,以及在自我实证下的知识点串联。特别是到了思维和方法论层面的内容,包括知识分解,图形化,解码,矩阵,结构化决策等,这些内容都可以理解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论,在这块没有过多的展开。即更多的是通过少量案例告诉了你一个道理,但是这个道理如何在实践中去系统运用,没有过多展开,需要读者自己结合自身实践去慢慢体会。

下面对各章节的内容做一个简单总结,只讲关键的内容和思考。

1.时间之尺

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重点是真正将远期未来转变为近期未来,并尽量通过行动和实践去验证,这才是重点,不要怕犯错误,我们可以犯错误,最怕的是太多思考和犹豫而停步不前。

半衰期的概念很好,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但是高收益和短半衰期的事情对每个人都不可避免。 这里面的一个重点还是在能够长久的专注在一个长半衰期的事情上持续积累。从时间管理角度来说的话即是能够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尽可能的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所有的这些付出都将在你后续的工作,生活和实践中产生价值。

快和慢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个人的效率问题,这个不是时间管理方法论能够解决的,而是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加上长期的实践训练。通过时间采集和分析可以帮助你分析自我效率,但是解决不是靠时间管理。 只有提升了自我效率,你才会发现在时间管理上游刃有余。举个简单例子来说,别人1周能够做的事情,我1天就能做完并且做得更好,即使我休闲半天做短半衰期的事情也不影响到我个人的进步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在工作的快上专注和争分夺秒,才可能在慢的生活上游刃有余。

2.寻找心中的巴拿马

选择应该从终极问题出发,在这点上没有问题,对于这个的解决方法也给出了初步的结构化决策的思路。即我们在做一个选择和决策的时候,会对于我们拿到可选事物群进行多个维度的分析和评估,每个维度都有一个权重,最终通过多维度打分后得出一个总分排序。

除这点外,在我原来博客文章中谈系统思考的时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 首先要将选择转换为目标,只有目标清楚了才知道如何选择。

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即街旁的一个餐厅究竟该不该涨价,究竟该涨价多少?这本身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难点就在于涨价后每单的收入和利润会提高了,但是涨价后可能前期会影响到客流和上座率,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的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而该问题本身转换为目标后则可能是:

餐厅需要在近1年内获取到最高利润,究竟该涨价多少?

有了这个目标,才清楚最终如何解决问题,同时在系统思考里面很多目标会带时间,如果目标是半年获取最高利润,可能最终的决策结果又不一样。

目标悬置,是该章节谈到另外一个问题,思路很好,即尽可能在同一个时间段能够专注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分心并行多件事情。类似你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参加一个进修班学习本身也是目标悬置的思路。

而对于目标悬置部分内容,我想强调的一个重点是, 对于一个长远目标或长周期的事情,重点是你持久专注和坚持的能力,只要不最终放弃和停止,就一直可以持续积累,等量变到质变的时候。这类事情不应该认为是目标悬置的,只要有空闲时间,你都可以去做,哪怕是一点一滴积累。

关于选择,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和反复构造的过程,但是实际上从一个人整个一生的时间长河来看,任何一次选择往往并不会影响到你一生,真正影响的是不懂得迭代和反省,不清楚目标,多次错误选择和执迷不悟。

3.即刻行动

Just Do it,在时间管理里面谈的最多,同时也经常谈到的一个重点就是2分钟法则,即能够在2分钟内完成的事情,即使Deadline时间还很远,也尽可能的早做点。这样有利于清空你的inbox,减少心理负担。

在该章,作者谈到了用精益创业的思想来指导即刻行动,即最下化可行产品,继而谈到了产品和过程。对于精益创业和敏捷方法论,这里面有几个核心词,即 短周期迭代和自适应调节和修正,这是精益思想的核心,正是由于这个思想我们才不担心一次选择的错误,我们可以通过短周期迭代看到输出后尽可能早的修正方法,而使整个过程不偏离整体目标。

在分解中最重要的又是真正理解迭代和增量的概念, 迭代是精雕细琢,增量式简单堆砌。迭代可以尽可能早的看到最小化可行产品,而增量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拿画一幅人像画来说,迭代思路一定是粗线条框架图,再精细化,再上色。而绝对不会是说先把下半身画出来,而看不到整体人物全貌。

三明治模型作者已经讲得相当到位了,看书即可不再展开描述。

对于图层工作法,P098页,作者举了一个word+ppt的例子来说明集中处理同类事务的例子。在这点上必须提出质疑,即 该方法看似很好,本身是不符合实践的,我很早的时候两种方法就都试过,这种集中处理对提升效率是无益的,在该点上作者没有实证,也没有具体的数据说明,不清楚究竟是凭空思考还是经过自己大量实践确实可行,具体说明如下:

a. 不符合迭代思路,即工作中间很可能一个完成交付都拿不出来,举例来说领导安排的一个1周完成的word+ppt的工作,按该方法可能到了周三两部分都内容都只完成了70%,而无法交付一个完整内容。即无法快速交付一个符合迭代思路的成品给他人,如果迭代思路则是周三已经完成word内容,已经可以交付给他人评审和提修改意见。

b. 影响到单事物完整线索的思考,我们在思考和书写一个完整方案的时候思维是连贯的,即问题提出和定位清楚后,希望是马上过渡到问题分析部分,整个思考过程连贯。而不是在问题定义清楚后先去将ppt里面的同质内容完成。

c. 你完成一个word可能需要3天,但是你完成相同内容的ppt呈现只需要2小时或半天即可,由于word所有内容和构思都已经相当清楚,在做ppt时候已经不需要太多思考,仅仅是工具和呈现方式熟悉度层面的问题。

4. 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

对于解码部分的内容,作者谈到了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而应该是通过解码进行深度的学习,通过学习来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包括里面提到了不要只注重结论,而且要探究过程;不要只去做归纳,而要去做延展。这些观点都相当好,但是遗憾的是太多的名言和故事印证,而缺少实证;太多的普适性的道理,缺乏道理实现上的展开。

对于事物的解构和思维框架是最难写的内容,特别是要将思考方法进一步结构化,进一步体系化的时候更加困难。在个人专栏里面自己也写了几篇文章,虽然进行了一些系统化整理,但是确实阅读起来比较抽象,但是这些整理完全是自我多年实践后的抽象,是有实际实践指导的,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性整理。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下:

思维的框架-事物分析 - 人月神话的思维专栏 - 知乎专栏

思维的框架-事物群分析 - 人月神话的思维专栏 - 知乎专栏

知识体系-分解和聚合 - 人月神话的思维专栏 - 知乎专栏

解决问题-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 - 人月神话的思维专栏 - 知乎专栏

在本章节最后谈到技能的内容,即知识管理里面常谈到的信息-》知识-》技能,书里面提到技能是学习的终点。平常自己谈知识管理的时候会说 方法论和独立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学习的终点

方法论是大量学习实践后的抽象,具备一定普适性,可能灵活的针对面对的新问题进行演绎。而在方法论里面更加重要的一个词是模式,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方法论已经够多的了,但是只有通过自我实践方法论才可能转化为你自己的模式。

模式是在特定的场景下,面对特定的人或事,用特定的方法和工具解决特定问题的方法论。

你一定要清楚对你真正有用的一定是通过大量实践后形成的模式和经验,而不是空洞的方法论,这种经验才让你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向未知的无限逼近-修炼思维

精简这部分的内容讲的不错,这确实锻炼思维的一个重点,其中包括了表达,也包括了写作。通过精简你更加容易把控住一个事物的核心内容。我自己平时也经常在锻炼,如何5分钟能够将SOA,能够将云计算这些概念表达清楚,通过这种锻炼来提升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精简里面有一个核心即抽象,精简不断简单的将已有表达或文字进行删减这么简单,真正难得是对于同类的不同事物能够真正抽象出一种模式化的模型。对于这点上作者没有展开进一步细化具体的方法论,在个人专栏有部分文章在谈思维过程中的抽象,在此不再展开。

发散和收敛,又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只是我知识的分解和聚合来谈同样的内容,一篇文章是专栏的, 知识体系-分解和聚合 - 人月神话的思维专栏 - 知乎专栏,还有一篇文章是在知乎问答里面,具体可以参考: 怎么把自己的杂学变成连贯能用的知识? - 知乎用户的回答

思考可以有自己的形状,这部分作者谈了图形化思维,流程图,结构图和矩阵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基本还是点到图形化思考的一些重点。但是对于图形化思考的重点首先是结构化,结构化的重点则是认识到在分析事物的时候动静结合的道理。动的部分可能流程图呈现,而静态部分则更多的是结构图呈现。

在谈思维的逻辑这篇专栏文章里面

思维的逻辑 - 人月神话的思维专栏 - 知乎专栏

谈到了对于思维的核心逻辑,特别是 看待事物应该是一种动静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对事物的完整分析可简化为N+E+T,即N为事物的多个维度,E为静态环境,T为动态时间

从整本书来看,图形化思维和方法论这部分内容稍显薄弱,比较有益的补充是看各大咨询公司的方法论和最佳实践,咨询工具箱和具体应用实践等方面的材料。对于IT咨询行业的,可以参考埃森哲的相关咨询材料进一步学习。

6-7 心智模式

对于6和7,更多是心智模式方面的内容,在此不再做过多的评论。这两部分内容仍然是值得一读的好内容,简单来说成熟的心智模式和内心强大的内驱力远重要于思维的方法论,一个没有强大心智的人是很难真正持续学习和持续改进的。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读了这本书你也不会成为另外一个采铜,也不要期望读了该书就能够变成一个厉害的自己。任何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靠的都是持久的专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的最终突破。

最后总结一句话: 你不可能从思维养成一种实践习惯,而只能从不断实践中养成一种思维模式。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我也要评论

发表评论

*

* (保密)

Ctrl+Enter 快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