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国内IT技术精华文章,分享IT技术精华,帮助IT从业人士成长

【桃李满天下】何强——从云到边,边缘计算领域先行者

2023-02-20 11:27 浏览: 2688120 次 我要评论(0 条) 字号:



边缘计算能够为终端用户和终端设备提供低延迟服务,是5G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是近年来国内外包括华为、中兴、阿里巴巴、英特尔、ARM、亚马逊、微软和谷歌在内的许多企业最重要的战略研究方向之一,也是国家“十四五”期间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的关键技术之一。早在2017年,金海教授敏锐地发现了边缘计算潜在的巨大影响力。在他的指导下,何强依托自己在服务计算领域的积累,从应用提供商的角度探索边缘计算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成果,于2022年获得基金委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的支持。

何强2000-2004年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2004年保送在金海教授名下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是金海教授第一位本科直博生,研究方向是服务计算。2007年经金海教授推荐入选华中科技大学-斯威本科技大学(澳大利亚)双博士联合培养项目,由金海教授和杨耘教授共同指导。其后,分别于2009和2010年获得斯威本科技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于2010-2014年间在斯威本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获得斯威本科技大学永久教职,任讲师。2017年破格提拔至高级讲师,2019年再次破格提拔至副教授。

2023年应金海教授邀请,何强回到母校加入CGCL大家庭,并回顾和分享了他记忆中的美好时光。



实验室时光


何强在实验室的学术生涯始于2003年的西一楼,他加入韩宗芬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羌卫中博士的指导下完成了本科毕业设计。在这段时间,何强初步体会到了实验室对于科研原创性的高标准和严要求。直博后,何强加入了廖小飞博士所在的P2P组开展科研工作。当时的P2P组开发了AnySee(一个基于P2P的在线流媒体服务系统),为华中科技大学全校师生提供了雅典夏季奥运会的直播服务,这一重大成果让何强感受到了科技创新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当时的实验室有吴松、廖小飞、邹德清、陈浩(现为湖南大学教授)和邓大付(现任腾讯互娱研发效能部总经理),以及程斌、齐力、陈汉华和石宣化等多位优秀博士生,科研氛围十分浓厚。在P2P组一年的工作经历中,何强学习了从事科学研究所需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养成了求新、严谨和务实的科研态度,学到了强调团队合作的科研方法,为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05年,何强加入了蒋文斌老师所在的普适计算组,在普适计算领域进行探索。在蒋老师的指导下,他极大地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学习了许多常用的数学理论和优化算法,开始打造自己的“科研武器库”。

2006年11月的一天,金海教授的一个电话改变了何强的人生。在这通电话里,金海教授询问他是否愿意参加华中科技大学-斯威本科技大学双校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没有过多的犹豫,何强果断的抓住了这一宝贵机会。2007年3月,他抵达墨尔本,开始了自己的海外留学生涯。

2006年实验室暑期年会


澳大利亚联合培养博士生涯

在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期间,何强在金海教授和杨耘教授的联合指导下进行博士生研究工作。杨耘教授是分布式计算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在他的建议下,何强选择了服务计算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保障在线服务系统的性能。在这一时期,何强学习和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领悟了杨耘教授关于 “态度决定一切”的工作方式。另外,在杨耘教授的熏陶下,他体会到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于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参加各类体育运动,学会了打羽毛球和滑雪,甚至和刘科(实验室另一位参加双校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的博士生)一起在健身房撸铁撸了一年。杨耘教授对于细节的关注深刻地影响了何强,他对何强的第一篇论文前前后后从头到尾修改了六遍。杨耘教授突出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让何强体会到了英语能力在科研中的重要性,他坚持阅读英文报刊,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剧,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英文水平。这一时期的积累对其英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

2008年,何强获得了由中国留学基金委颁发的“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这是对他博士期间所获成果最大肯定。2009年底何强拿到了斯威本科技大学的博士学位,同年回到了华中科技大学继续双校联合培养项目,于2010年完成项目并获得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学位。

2008年在堪培拉参加北京奥运火炬护送活动


澳大利亚教职生涯

博士毕业后,何强在杨耘教授的支持下,与实验室合作,在斯威本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后任讲师、高级讲师和副教授职位。他延续了博士期间的工作,主要研究面向云服务的软件工程问题,帮助应用提供商利用云服务构建高效,帮助应用提供商寻找合适的云服务,并对云服务进行组合、监控和更新,以保障应用提供商的功能和性能需求。何强在这一领域中所完成工作的原创得到了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的认可, 于2017年和2018年两次获得DP(Discovery Project)项目资助。

自2018年起,在金海教授的建议下,何强带领自己的第一位博士生开启了对边缘计算这一全新研究领域的探索。与当时主流研究视角不同,他通过与澳大利亚最大的电信运营商Telstra的探讨,发现应用提供商(如Bilibili和Netflix等)是边缘计算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于是,何强带领团队从应用提供商的视角出发,发现并探索了一系列全新的科学问题,包括边缘用户分配(Edge User Allocation)、协同边缘缓存(Edge Data Caching)、边缘数据分发(Edge Data Distribution)、边缘数据完整性(Edge Data Integrity)、可信协同边缘计算(Trusted Collaborative Edge Computing)、多层云边智能(Hierarchical Cloud-Edge Intelligence)等。在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索过程中,何强发现许多边缘问题无法有效地通过云边端协同来解决,因为云的介入会不可避免地引入额外延迟,影响边缘端各类应用的性能。为此,他提出了“边缘问题,边缘解决”的思路,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一系列基于边缘协同的解决方案,以分布式的方式解决边缘用户分配问题、协同边缘缓存问题、边缘数据分发问题、边缘数据完整性问题和边缘能耗管理问题。

2012年在墨尔本参加保卫钓鱼岛抗议活动

2018至今,何强及其团队在边缘计算领域共发表四十余篇CCF A类会议及期刊文章,其中26篇以一作/通讯作者发表。四次在CCF推荐的国际会议上获得最佳论文奖和最佳学生论文奖。应用提供商新视角和“边缘问题、边缘解决”新思想在边缘计算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根据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的统计,何强的工作年引用次数在2018-2022年间从181次翻了8倍,提高至1500+次,所发表文章16次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同时,他的工作在澳大利亚工业界开始产生影响,得到了Telstra的认可。澳大利亚本土初创公司AI BUILD更是与他展开合作,共同开发澳大利亚第一个由5G边缘计算支撑的VR教育平台,这一计划得到了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的认可,获得了一项LP(Linkage Project)项目资助(全澳2022年度仅此一项)。此外,何强在边缘计算领域的工作还获得了ARC两个DP项目的资助,使得他所获项目资助总金额超过了两百万澳元。同时,他还两次获得斯威本科技大学颁发的Faculty Outstanding Research Award(全校每年1-3名)和一次Vice-Chancellor’s Outstanding Research Award(全校每年仅1名)。


后记


何强认为,他非常幸运当年成为了金海教授的博士生,他的成长离不开金海教授和杨耘教授的指导,以及实验室各位老师的关怀和帮助。

未来,他将依托实验室在分布式计算领域的深厚积累,结合华中科技大学和斯威本科技大学两个团队的优势,继续在边缘计算领域深耕,争取获得更多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延续实验室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他也祝愿实验室在新的一年里获得更多优异的科研成果!

END

穿  过  从  林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我也要评论

发表评论

*

* (保密)

Ctrl+Enter 快捷回复